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月13号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教授应邀前来我院作题为“语言类型学的创造性观点——汉语是一种离合语”的学术讲座。讲座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文四区105报告厅举行,陈耀恒副教授主持讲座,学院师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
周流溪教授从文章“汉语是一种离合语”的摘要入手,指出语言类型划分向来都是西方人确定和命名的,如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多重综合语。但在长期学习和讲授语言学理论的经历中,周流溪教授受赵元任先生《中国话的文法》关于汉语的词语结构有离子化现象的启发,推出了更准确、更系统的命名和译名,即离合语,黏合语、熔合语(屈折语)、辑合语,这是首次由华人系统命名的术语,突显了语言须整合形位和形素来构成有意义的语法结构。
此外,周流溪教授还从“类型学角度深入认识人类语言”、“赵元任的汉语语法规”和“汉语是一种离合语”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并着重详细阐述汉语的离合语特色。周流溪教授谈到,汉语的离合性特点表现在:汉语形位随宜独用、可离可合;汉语中的字句交叉点处有司空见惯的离合现象,或者为强调某个字词或追求表达的特殊效果,汉语会把字词的两个成分强行分离而倒序表达或在其间插入别的成分;汉语中也常见省略主语、中途偷换主语的句法等现象,都彰显了汉语是一种离合语这一学说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最后,周流溪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观众积极提问,周流溪教授就回答问题之机给大家分享了他在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历程和心得体会。周流溪教授言辞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古诗名篇信手拈来,充分彰显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令在场师生获益匪浅。此次学术讲座激发了外国语学院师生对语言类型的思考,深化了师生对汉语离合语特色的认识,对培养师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深远影响。
周流溪,1946年出生,广东广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会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曾任北京世界语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世界语协会顾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常务理事。论著有:《世界语语法的基本问题》、《国际语学》;与他人合著有:《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中国大百科》,译著有:《离骚》(世界语文)、《世界语学概论》、《海涅诗选》。
(文:杨美娟 图:刘丹阳、朱方昕 审核:刘明录、江飞 编辑:黄海燕)
周流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