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王心扬教授“美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重要问题”主题系列讲座第二讲如期在雁山校区文四区105教室举行,题目为“美国早期社会的宗教”。讲座由李思琪博士主持,我院相关领域教师及近200名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王教授向大家阐释了“宗教”的含义——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学。他指出,宗教不等于封建迷信。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人类觉悟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意识上的觉醒。我们研究宗教,是为了学习信教人的文化,而封建迷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接着,王教授讲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重点述及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进而引导了一场卷习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随后,王教授通过展示两组风格迥异的教堂图集,启发大家从布局、室内装饰两方面思考天主教堂与新教教堂的不同。天主教堂入口处必有圣水钵,教徒进教堂后蘸圣水画十字,新教教堂则无此设施。天主教认为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其教堂内通常有圣母、耶稣或圣徒的雕像。而新教的教堂中几乎没有圣母与圣徒的塑像。最后,王教授指出基督宗教的延续性非常好,基督信仰不仅存留于上层阶级,更深深扎根于民间社会,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提问环节,在场师生积极地与王教授交流讨论。王教授针对不同问题展开详细的解答与拓展。此次讲座让在场师生对美国早期社会的宗教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大家提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
(文/唐爱灵 摄/覃志鹏 编辑/朱柳翠 审核/邓微 何彦诚)